本科生教育

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

网站首页   ⁄   本科生教育   ⁄   教学大纲   ⁄  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  ⁄   正文
《土壤地理学》教学大纲
作者:罗芳 解伏菊 来源:资源与环境学院 发布时间:2016-05-19浏览量:

《土壤地理学》教学大纲

Pedogeography

课程编码:21A52007 学分:2.0 课程类别:专业基础课

计划学时:32 其中讲课:32 实验或实践:0 上机:0

适用专业: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

推荐教材:朱鹤健等,《土壤地理学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0年。

参考书目:黄昌勇,《土壤学》,中国农业出版社,2010年。

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

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,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。土壤地理学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,研究土壤系统的组成、结构、功能和动态;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;土壤发生学分类和土壤诊断学分类;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、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等;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;并从人地关系视角了解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。

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: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形态、结构、性质、组成及分类,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开发利用以及改良方法;让学生了解土壤在生态环境及生产中的作用。通过实验课程,让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,理解土壤的性质,通过野外实习,理论联系实际,为生产服务。

课程的基本要求

1、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形态、结构、性质、组成及分类,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开发利用以及改良方法。

2、通过课堂讲解、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、思考,使学生在掌握治污与土壤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,对植物学与土壤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。

3、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,能运用课本上的基本理论,能够理论联系实际,为生产服务。

4、通过野外实习及室内实验,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试验基本技能。

各章节授课内容、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(含课内实验)

绪言 建议学时:2

[教学目的与要求] 掌握土壤及其肥力、土壤系统及土壤圈等概念;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、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其发展概况和前景。

[教学重点与难点] 土壤及其肥力、土壤系统及土壤圈等概念,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。

[授 课 方 法] 多媒体授课

[授 课 内 容]

一、土壤及其肥力概念

二、土壤系统、土壤生态系统和土壤圈

三、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

四、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

五、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

第一章 土壤系统的组成、结构与功能 建议学时:12

[教学目的与要求] 掌握土壤固相组成部分,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类型及作用;解有机质的概念及组成,掌握腐殖质的概念;掌握土壤的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过程的概念;掌握土壤水分类型与土壤水量平衡;掌握土壤水分有效性;了解土壤溶液的酸碱性;了解土壤气相组成与大气成分的不同;了解土壤的颜色、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一般物理性;掌握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的概念及其类型;了解土壤热量的来源以及度量。掌握土壤的营养结构;掌握土壤的形态结构,了解土壤能量的转化机制以及土壤净化的原理;重点掌握,土壤剖面构造类型的概念及主要类型。

[教学重点与难点] 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及其产物对土壤形成和特性所起的作用;土壤发生层的划分方法及命名。

[授 课 方 法] 多媒体授课,以课堂讲授为主,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

[授 课 内 容]

第一节 土壤系统的组成

第二节 土壤性质

第三节 土壤系统的结构

第二章 土壤系统动态特性 建议学时:6

[教学目的与要求] 学会分析土壤系统的动态特性;理解并掌握影响土壤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;理解六大因素分别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原理与机制;理解土壤系统物质的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和规律,掌握主要的迁移转化过程;从土壤系统形成的内因了解土壤系统的动态特性和表现方式;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。

[教学重点与难点] 影响土壤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,土壤系统物质的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和规律。

[授 课 方 法] 多媒体授课,以课堂讲授为主,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

[授 课 内 容]

第一节 土壤系统的环境因素

第二节 土壤系统物质的迁移转化

第三节 土壤系统动态的表现

第三章 土壤分类 建议学时:4

[教学目的与要求] 了解世界及中国土壤分类概况;掌握土壤系统分类方法和发生学分类方法;掌握并理解中国土壤分类体系及主要土壤类型;了解不同土壤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;了解当前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。

[教学重点与难点] 土壤系统分类方法和发生学分类方法。

[授 课 方 法] 多媒体授课,以课堂讲授为主,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

[授 课 内 容]

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

第二节 土壤发生学分类

第三节 土壤诊断学分类

第四节 中国土壤分类

第五节 不同土壤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

第四章 土壤类型 建议学时:4

[教学目的与要求] 掌握三类土壤的成土条件、地理分布、成土过程、主要性状和分类,重点掌握灰化土与弱淋溶土,从环境条件分析成图过程及主要形状;掌握并比较弱淋溶土与淋溶土两类土壤的成土条件、地理分布、成土过程、主要性状和分类,理解山东主要土壤类型;掌握富铝土的成土条件、地理分布、成土过程、主要性状和分类;重点掌握钙积土、盐渍土壤的成土条件、地理分布、成土过程、主要性状和分类。

[教学重点与难点] 三类土壤的成土条件、地理分布、成土过程、主要性状和分类。

[授 课 方 法] 多媒体授课,以课堂讲授为主,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

[授 课 内 容]

第一节 冻土

第二节 灰化土

第三节 弱淋溶土

第四节 淋溶土

第五节 富铝土

第六节 钙积土

第七节 荒漠土

第八节 盐渍土

第九节 湿成土

第五章 土壤分布 建议学时:4

[教学目的与要求] 掌握主要的土壤分布规律;掌握分布规律的概念,以及土壤分布于环境之间的关系;掌握世界和中国土壤分布状况,并比较发生学分类和诊断学分类的分布;结合地图掌握分布现状特点。

[教学重点与难点] 土壤分布规律,世界和中国土壤分布状况。

[授 课 方 法] 多媒体授课,以课堂讲授为主,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

[授 课 内 容]

第一节 土壤分布规律

第二节 世界土壤分布

第三节 中国土壤分布

撰稿人:罗芳 审核人:解伏菊

上一条:《大学英语2》教学大纲

下一条:《大学体育——篮球》教学大纲